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月|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守护百姓“钱袋子”
一、血泪警示,四大高发非法金融骗局揭秘
1.养老陷阱:温情面具下的吸血骗局
典型案例:赣州某公司虚构“高端养老社区”,承诺缴纳1-100万会员费可获月息1.5%-2%的高回报,实则无任何实体项目,卷款跑路致数百老人积蓄归零。
诈骗套路:假借“旅居康养”“候鸟养老”等热词包装;以免费体检、组织旅游攻破心理防线;用“限时优惠”“名额紧缺”制造焦虑。
防骗口诀:“养老投资要认准正规保险牌照,未查资质不交钱,合同不签空白页!”

2.伪科技投资:风口项目实为庞氏骗局
典型案例:犯罪团伙以“机器人项目”、“元宇宙开发”为噱头,通过微信群、朋友圈承诺年化60%收益,非法吸存超3000万元,502名投资者本金尽损。
新型变种:云养殖:线上认养牛羊承诺高价回购;黄金托管:宣称“保管即生息,年返20%”;虚拟币挖矿:诱导购买“矿机”享受分红。
核心漏洞:无实体技术专利、资金去向不明、盈利模式模糊。
3.假冒平台诈骗:披着“合法外衣”的精准收割
手法升级:仿冒打车软件:诱导司机充值刷单,平台突然关停致资金无法提现
伪造银行APP:克隆登录界面窃取密码,瞬间转空账户;冒充监管机构:以“账户升级”、“清退网贷”为名诈骗验证码。
识别要点:官方域名查仔细(如www.xxx.gov.cn),索要验证码必是诈。
4.非法集资“穿马甲”:借道保险实施二次诈骗
高危场景:冒充客服诱导“保单贷款投资高收益项目”;谎称“退保转购理财,收益翻倍”;伪造保单质押融资协议。
监管警示:保险资金严禁投向非法集资!凡承诺“保本高息”的保险代理行为均属违法!
二、防非实战,三招炼就“火眼金睛”
第一招:投资前必做“三查”
查资质: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企业金融牌照;
查新闻:搜索“企业名称+诈骗/违规”看舆情(如某集团假私募被曝吸存64亿);
查合同:确认资金投向、风险条款、退出机制写入正式协议。
第二招:警惕“三高”话术
高收益:年化超8%需警惕(正规理财普遍3%-5%);
高承诺:“稳赚不赔”“保本保息”违反金融规律;
高紧迫:“限时抢购”“内部名额”制造冲动。
第三招:守住“三不”底线
不轻信:微信群、朋友圈推广的“熟人项目”;
不透露:身份证、银行卡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;
不汇款:凡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的“对公业务”均为骗局!
三、维权指南,遭遇诈骗的救命三步
立即冻结:拨打银行客服挂失银行卡,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,冻结支付账户;
固定证据: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截图、合同文件;
火速报案:拨打公安机关110或银保监投诉热线12378。